镇坪县隆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喝茶 品茶 吃茶 ——映照了人生三境界

喝茶 品茶 吃茶 ——映照了人生三境界

发布时间:2022/2/19 10:51:45点击率:0

  开门七件事——柴米油盐酱醋茶。茶,这个世界上最具灵性的植物,在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中,忝列第七。很显然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她远没“柴米油盐”重要。然而,当公元780年,《茶经》问世以来,“自从陆羽生人间,人间相学事新茶”,茶开始以独特而优雅的身姿步入国人的精神世界,恣意起舞,“慕诗客,爱僧家”(唐·元稹)、“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碗茶”,(宋·苏轼)一千多年来,其博得的荣耀,几曾逊色于“柴米油盐酱醋”?

  大凡不可或缺而又普及的东西,反而不能体现其贵重。相反,或无的物品常能度量人的灵魂的维度。你看,画笔不能为所有人轻易驾驭,钢琴不能藉凡夫的手而美妙响起。谁都知道,人一旦缺水活不过四天,可见水对生命是无比的珍贵;比较而言,钻石对生命来说根本不具任何价值,可是人们却宁愿为钻石而疯狂而付出无限代价,又有谁在乎水呢?“堪笑兰台公子,不解庄生天籁”。在苏轼看来,屈原的学生,楚国的天才——宋玉都不能解读自然的真谛,言下之意,在一千多年里,只有自己和庄子能够品鉴自然的大美。

  茶,之于中国文化,俨然一面镜子。不过,映照的并非容颜,而是隐藏在容颜背后的东西。不信的话,不妨独处,沏一壶茶敬天地,尝试着和天地、与自己对话。此时,自己的灵魂在茶面前尽现原形:或有或无,或浓或淡,或美或丑……无处可藏,不折不扣。

  从某种意义来说,茶正是以其“或无”的随意,度量着我们自以为必有的灵魂。“比如喝茶,中国讲究茶具、环境士大夫化。可是士大夫没有了,茶则沦入茶馆,卖茶叶蛋。”木心先生这话,令人回味。

  茶的度量其实有独特的标准,恰如尺子的刻度,长久地隐身在最易为我们所发现的地方,三个字可概括:“喝,品,吃”;“喝茶、品茶、吃茶”,映照了人生三境界。

  先说喝茶。

  “请喝茶!”这种说法多见于日常的待客之道。闽南、台湾、粤东等地风俗,只要来的是客,主人一定会沏茶招待;否则的话,对方就应该思考:哪里出了问题?某业务员可能对客户说:“今晚方便的话,请您喝茶?”某人可能会对另一人说,“希望到您处讨杯茶喝!”西南某些地方的婚俗上,茶礼被视为婚礼的必需内容,新郎新娘需要向长辈敬茶,“请您喝茶!”……不论哪种情形,“喝茶”都是一种礼节或借口,具有明显的动机,即便这种动机隐藏在言语的背后,也容易被领会:“请喝茶!”的未尽之言是,“我需要和你谈点什么!”

  “喝茶”,意味着简单的包含,即便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却也不会关系到“琴棋书画远方诗”。经常一起喝茶的,通常都是“一伙”的;很少一起喝茶的,通常不大可能是“一条船上”的。

  相对地,“品茶”就少人应用了。品字,三小口,即小口小口小口地喝,慢斟细酌,着意眼前,用心当下。

  那么,“品”什么?茶业从业者的“品”,应该是品味茶质,即形、色、香、味、韵。他们追求的是,让茶的芳美和功效,更好地给人带来愉悦和健康。

 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品茶犹如品人生。来的是重要客人,事先会特地再打扫一遍卫生,确认洗净消毒了茶具,翻出收藏的好茶,沏了亲自奉上。“茶倒七分满,留下三分是人情”,茶凉了,香气也就大多挥发逃逸,所以适宜热饮。滚烫的茶水满杯了,容易烫到客人的手,于是诚意用心的主人不应该让客人为难。此处为他人多着想,他处别人自为你留下进退余地。一泡茶未淡,倒了换,换了又倒,恨不得将箱底珍藏佳茗沏一遍。相反地,若是客人不受欢迎,一切将就;杯浅了,不续;茶淡了,不换。

  “从来名仕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”。艺术家们惯于用婉转的手法表达浪漫和追求。我们的先贤认为,世间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母亲——大地孕育,死亡后又同回归大地,必然具有共同的基因;彼此间应该有可以交流的通道。所以,无论儒释道,抑或文学家、艺术家,都尝试与山川万物进行某种精神的交流。据说,伏羲即是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而创八卦;北宋天才书法家米芾曾路见一奇石,痴迷欲狂,与石结为兄弟;王羲之则从鹅的优美的伸颈动作中获取了创作灵感。时至今日,中国的大部分地方,依然可见祭祀古树奇石的风俗。在深层认知里,我们传承着同样的思想:物皆有性,物老成精。

  茶有助于提神的同时亦可藉以静心、定气,然后拓展精神空间。人与茶、与当下一旦有了某种灵魂的交流,茶道也就应时而生了。

  艺术鉴赏力取决于鉴赏人的艺术修养水平。一幅书法的价值,取决于鉴赏人而非作品本身。梵高的画对我来说一文不值,因为我不懂画。你能够从茶中获取的多少,取决于你本身拥有多少。对日本茶道深有研究的周作人,在《苦茶随笔》中提到,“时事沧桑,只有读书与喝茶才不同于其它方式的人生。一把茶壶,一只茶杯,沏一壶茶,捧一本书,或沉思、或啜饮,茶香萦绕于心,犹如微风拂面而来。”其中真味,凡夫俗子如我,一直都在斟酌。

  品茶,在中国有太多的趣谈。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,为了每日用上天下第二泉——无锡的惠山泉煎茶,动用驿站快递惠山泉至长安,路途数千里,俗称“水递”。今人谈及“茶道”的肇始,都归功于陆羽的《茶经》,只为《茶经》有这几字,“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”。实在让人不解。文学艺术用于载道,并不能将文学艺术等同于道。李商隐认为“对花啜茶”是大伤风雅的事;大概认为,品茶时需要收回外放的心,专注于当下,在茶事中发现、思考可期待的某种美或智慧。我更愿意相信,这是先贤首次把品茶和“道”直接关联起来。

  除了“喝茶”、“品茶”,还有另一迥乎不同的方式--“吃茶”。

  《赵州和尚语录》主要记载晚唐得道高僧从谂和尚禅机的故事,有一则历来广为传诵:师问新到:“曾到此间么?”曰:“曾到。”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又问僧,僧曰:“不曾到。”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后,院主问曰:“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”师召院主,主应喏。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
  无论何人招呼询问,从谂只应一句“吃茶去”。这句“吃茶去”,意在提醒:放空既有。佛家认为“缘起性空”、“自性本空”,人的感官所及都是假象,本质的、永恒的东西都是不可感知的,甚至生命本身也是一种暂时的表现形式。因此,我们也就没必要去执着于虚假的、暂时的表面。禅宗追求“顿悟”,通过对本来不相关的事物的观察、思考,领会到某种言语所不能的言语;从极少信息里解读到无限量的信息。在瞬间,使自身认知、修为发生质变,脱胎换人。事实上,这种瞬间完成的质变,通常不是凡人可以做到的。所以,历史上搞革命、变革的人通常不只需要大智慧,更需要大气魄,因为往往有且只有两个极端的结果:要么成功,要么成仁。

  关于“吃茶”的禅意,赵朴初先生也写过一首诗,十分有趣:“七碗受至味,一壶得真趣;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。”

  当然,如上所述,只是禅宗赋予茶会的一种特殊功能。可视为“茶道”的内涵之一。道,在中国文化里,是个永恒的主题。无论儒释道,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字--“道”。儒家以“中庸”明道,道家以“无”修道,佛家以“空”悟道。无论哪种道,都是为了通达生命终究追求的地方;选择了,践行了,就是你的道。

  时人常说,“不念过去,不畏将来”,言外之意,应该用心于当下。日本茶道有“一期一会”的倡导:每次茶会都是唯一,即便再次相遇,因为时空变化,所以不可能有无差别的“重逢”。恰如西方哲学家所说,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。 因此,每一次的相聚都应当倍加珍惜;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妄,唯有当下是真实。

  如此看来,“吃茶”,在这里已几乎可以和茶无关。“喝茶”、“品茶”是双脚践踏在世间,“吃茶”时已移步方外。“形而下者谓之器,形而上者谓之道”。“喝茶”,喝的是生活;“品茶”,品的是人生;“吃茶”,吃的是“道”。

上一篇:喝茶喝健康,品茶品生活下一篇:没有了

联系我们

  • 公司名称:镇坪县隆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  • 联 系 人:李先生
  • 联系电话:15009157777
  • 所在地区:陕西-安康-镇坪县-曾家镇
  • 详细地址:镇坪县曾家镇洪阳村三组
  • 公司网址:http://ml.yl01.com/shangpus/zplsny/
用手机扫一扫
网站名称:镇坪县隆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  [农高会网展]  [管理入口]
数字镇坪 提供云服务技术支持
镇坪县隆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 © 版权所有